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蔚 实习生 王一菲
省非遗馆一楼大厅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开馆前几天,一直连轴转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艺,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前,还抓住短短的空档,领着一队讲解员一个厅一个厅边走边“划重点”,“我想让讲解更具互动性,背词是不够的,面对观众的提问,她们应该随时能给出更丰富的信息。”
郭艺(右)和筹建团队成员
如果说博物馆是文化殿堂,“人间烟火”就是郭艺对非遗馆的概括。再精确一点,博物馆是“物+历史”,非遗馆是“人和过程”,这个人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
“非遗馆是非常接地气的,亲切得与观众没有距离。”
那么,有多亲切?
郭艺不假思索,“就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有一种获得感,找到他需要的、有共鸣的一些东西。”
以下是采访实录。
乐清首饰灯
竹编工艺空间
舟山木船“绿眉毛”
潮新闻:杭州有很多博物馆、工艺馆,里面的不少器物也承载着非遗技艺。那我们的非遗馆,在内容呈现上,是如何体现差异性的呢?
郭艺: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无形的,是一个过程、一种精神或一项技艺,但它的呈现是需要物质载体的。比如说龙泉青瓷烧制技艺,它的呈现就需要青瓷这个载体,但非遗馆更侧重于阐释器物背后的故事。
所以,从一开始,我们就在研究如何跟博物馆区分开来,如何真正地体现非遗的特性。我们不希望非遗馆的展陈是碎片化的。所谓碎片化,就是一个个非遗项目的展示。这种碎片化的分割,其实是不利于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系统性,因为观众不了解它的前生的历史,也不熟悉它的今世的发展。
因以,省非遗馆尽量避免碎片化的呈现,内容均与代表性传承人有关联,和当下的生活有关联,和社会的发展有关联。重点可以提的有三个特点:一是展示和展演同台;二是项目和活动交融;三是人和展品互动。
比如说,古戏台就会有表演;很多非遗项目可以与打卡、研学活动相结合,活动和展览是同时露出的;人和展品的互动非常丰富,竹编、织品不仅可以摸,还可以体验,观众还可以自己组搭廊桥模型。
整个非遗应该是可感、可视、可品、可赏,可体验的,能充分地激发和调动人的五感。所以在非遗馆,就大可放松地摸,放松地看,放松地玩。
潮新闻:非遗海纳百川,包罗万象,如何以有限的非遗展品,去展示无限的非遗生活,能谈谈这座馆的展陈理念吗?
郭艺:以有限展无限,这是省文化和旅游厅陈广胜厅长,在调研省非遗保护中心说的一句话,我们觉得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slogan再恰当不过,如果做成一个静态的博物馆,就体现不出非遗的特性和属性。2019年,我们与浙大团队合作,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,又花了约一年半的时间做课题,搭起展览理念框架,然后不断完善,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。
到底如何来体现非遗呢?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,非常明确地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成了五类:口头传说、表演艺术,传统手工艺,民俗节庆,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。非遗馆的基本展陈馆的五大板块就是如此分类的,分成了“口传·印记”“手艺·生活”“身心·智慧”“演绎·风韵”“仪庆·精神”。然后,我们还有一个紧紧围绕的核心定义——非遗项目不是物的展览,所要体现的人和过程。
在这个基础上,又如何体现浙江的文化特色呢?我们设定了三个最具浙江文化地域标识的空间。这三个空间源于明代学者王士性,他在《广志绎》中把浙江的文化地理归纳为山、海、泽,提出了“山谷之民”“海滨之民”和“泽国之民”。我们就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这三个文化空间作一个完整地呈现,“向海而生”对应海洋板块,“寻山问居”对应山谷板块,“觅水行商”对应水乡文化,在基本展陈中,把浙江最具辨识度的三个空间提炼出来。
最后,我们的展陈逻辑就是一条主线的五个板块、三个文化空间和若干个互动展示点位,分别是木版水印、金石篆刻、炒茶技艺、漆雕技艺、竹编技艺和纺织技艺等。
纺织体验
廊桥模型体验台
潮新闻:当下,文化场馆越来越亲民,越来越深入地走进大众生活。开馆后,省非遗馆接下来还有什么大招会亮出来?
郭艺:刚刚提到的互动点位,算一个吧。开馆当天,不但有代表性传承人展演,还有视频投映。观众不需要挤在点位上,摄像头会把表演中的细节投放到大屏进行实时播放,比站在跟前更能清晰看到技艺表演中微小的细节。我们希望通过代表性传承人驻馆机制,一方面让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感,另一方面借助社会的力量,为驻馆传承人提供一定的资助,激活赋能。
总之,我们要打造一个活态的、流动的、共享的空间,它具有人间有烟火,有生活的,有温度的,有情感的,有乡愁。
万工轿
“非遗之眼”古戏台
1:1复刻卢宅的肃雍堂
潮新闻:筹建一座新馆,需要多年的积累。拥有这么多丰富藏品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诞生的?
郭艺:2017年,省非遗馆启动了征集,开始积累家底。2019年,开始展陈课题的研究。同年,省非遗馆正式开工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省非遗馆依靠很多社会力量,代表性传承人给了我们很多支持,他们说:非遗馆就是我们的家。所以我们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,能筹集到1022件(套)展品集中亮相。其中,有很多感人的故事。
我们收到龙泉青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绍斌的《农家记忆》时,他已经离世,捐出这件作品是他交代给家人的遗愿。
宁波朱金漆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盖洪,在他的坚持下,说服了家人,捐出万工轿。为馆里打造了卢宅肃雍堂的吕雄心,在很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项目。
还有古戏台,是靠20个平均年龄65周岁的老工匠搭建起来的,加起1000多岁的一群人在这里埋头苦干了一个半月。
传承人们的这种情怀,以及那些点点滴滴让我们非常感动。同时,我和我的同事们也是一头砸进里面,没夜没日地干。非遗馆主体建筑建成后制作的五分钟延时摄影,分管建设的祝汉明主任在手机上一直看一直看,看了十多遍还停不下来,我想这里倾注了他很多的情怀。
还有值得一提的,是整个非遗馆拿出建筑面积的43%用于展陈和教育,这个比例非常高。在设计之初,馆内空间就是根据展陈需求来设计的,所以大家会发现里面的每件展品,好像为它量身定做了一个家,甚至是体量巨大的古戏台、海船,都是量身定做,每个空间板块都得到了充分利用。
影音馆
非遗数字大脑
潮新闻:开馆只是第一步,省非遗馆为自己定的下一个小目标是什么?
郭艺:我们也在思考未来的规划,从2021年就开始了。比方说馆馆联动,馆校联动,馆区(社区)联动等。
馆馆联动指的是跟博物馆、图书馆等文化场馆的联动,现在都在一起了,更方便。甚至还可以跨省进行馆馆联动。
馆校联动可以跟高校、中小学校开展联动,给高校一个开放的空间来实践,吸引研究生或者博士生,强化非遗理论的研究。和中小学联动,通过青少年喜欢的项目,做一些很潮的研学互动,只有把青少年的心留在非遗馆,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有充分的后备力量。
未来的非遗馆,它的延展空间是非常大的。我们有一个非遗数字小影院,未来会播放与非遗项目相关的一些纪录片、故事片,也可以在这里举办非遗影像周、非遗影像沙龙等。
我们馆提供给观众的内容应要分层级,比如针对儿童、青少年、中老年的内容设计。因此,未来还是要细化文化服务内容,馆里的内容才更多元,它的活力也会放大,对于各种人群都有针对性。所以这座馆应是不断产出文化内容,未来一定是常态常新的。
主题为雕刻的特展厅
基本展陈厅一角
潮新闻:最后能给出一个观展时间参考吗?普通人来看,要花多少时间?
郭艺:如果想参与互动体验,可能要花一天的时间; 如果只是走走逛逛,两个小时左右。看个人需求吧。譬如,想看一个折子戏,最起码半个小时;如果泡在负一层体验美食,体验互动,那坐下来可以玩很久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